【土地大辯論】短中期缺地嚴峻靠3選項補救 各具挑戰恐困局難解 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12/31 18:46

最後更新: 2018/12/31 19:10

分享:

分享:

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指短中期(現在至2026年)土地短缺情況尤為嚴峻,建議3個土地供應優先選項,包括棕地發展、利用私人新界農地儲備、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作其他用途。3者可說是未來8年短中期的土地供應希望所在,惟總計只能提供320公頃土地,實際的土地缺口卻高達815公頃,尚欠近500公頃,而且有委員分析,這3個選項各自存在挑戰。

棕地是最具民意支持的土地供應選項,但要使用棕地,涉及收地及賠償爭議,以剛公布展開收地、可提供72,000個房屋單位的的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為例,當中就包攬大量棕地,但單是規劃已花了10年時間,而按現時政府的時間表,要2023年才有首批居民入伙,而其實在2008年規劃時,原定入伙時間是2019年。這個例子說明,利用棕地發展新發展區無疑是提供大幅建屋土地的好方法,但規劃需時,而且收地及賠償爭拗多,棕地並不是手到拿來的。事實上,佔地320公頃的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是已計入確定供應的土地,倘若收地過程不順利,無法如期使用,則2046年前的1200公頃土地缺口會更嚴重。雖然棕地發展難,但小組認為難也要做,以確保未來有大規模的地皮供應。

至於利用私人新界農地儲備則會惹起官商勾結爭議。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報告指出,小組認為確保制度公開、公平及公正的前提下,政府不一定須額外的法定機構以處理公私營合作事宜,但須確保負責把關的機構有足夠的代表性及透明度,以提高機制公信力。然而,有委員認為,現時政府使用發展局轄下的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去處理有關問題,透明度不足,靠專業團體推舉代表參與,結果有不少是發展商的代表或相關人士。

另一個挑戰是廣受關注的粉嶺高爾夫球場。小組不是要求全面收回172公頃的高球場,而是希望取其中32公頃,以助紓緩短期土地短缺的嚴峻情況,該32公頃地皮位處高球場停車場,而且本已備有道路配套,亦相對鄰近火車站,收回土地建屋本是順理成章,在民間一片反填海的聲音下,若不收回幾乎僅讓富人享受的高球場,民間反彈恐更大。但有委員估計,民政事務局已完成並正進行諮詢的「有關私人遊樂用地契約的檢討報告」,甚有機會成為特首林鄭月娥處理這個燙手山芋的「逃生門」。